• 房地产税:开征还有多远?你会多交钱吗?
  • 资讯类型:热点关注  /  发布时间:2016-07-27  /  浏览:433 次  /  

为什么要征?

  ——让房子回归居住本质

  当前,我国房产税按照198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》征收,由产权所有人依照房产原值减除10%至30%后的余值计算缴纳,税率为1.2%。若房产出租,则依照房产租金收入的12%进行缴纳。

  为何现行征税方式要向收取房地产税转变?朱中一分析,房地产税征收既是全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一环,也是住房体制改革的需求。

  朱中一指出,房地产税其实包括房地产业营业税、个人所得税、房产税、土地增值税、契税等多项税种,征收房地产税主要是征税思路的转变。“目的是要从现行的房屋流通环节收税为主,转向持有环节收税为主,这将抑制投资、投机性需求,盘活存量,进而使房子回归居住本质,长远看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大有裨益”。

  开征难在哪儿?

  ——探索十三年“卡”在立法上

  记者梳理发现,当前所讨论的房地产税由“物业税”演变而来, “物业税”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,由此计算房地产税提出已有13年之久。其间各界对征不征、怎么征、征多少等问题多有争论,但尚无定论。

  多位专家指出,房地产税全国铺开首先要过立法这一关,目前正处于这一环节。

  为何13年探索推进缓慢?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中新网记者分析,一方面,不动产登记等房地产税征收前提工作推进缓慢,“家底”尚不清楚。另一方面正如官方表态,改革存在阻力,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内容。比如,如何在不重复收税的基础上平衡地方政府与老百姓的利益关系、如何对房屋估价、如何设置税率等等。

  试点情况如何?

  ——有示范作用,但效果不明显

  虽然还没有立法,为探路房地产税落地,2011年初,上海和重庆先行试点征收房地产税。上海采取增量征收模式,重庆则采用高端存量征收模式。

  房地产税试点迄今已试行5年多,效果如何?朱中一认为,与国外相比,上海、重庆试点房地产税税率较低,对稳定市场的效果并不明显。但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:房地产税一定会收,只是时间问题。同时可为房地产税框架建设提供参考。

 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告诉记者,两个试点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一些区域收税成本上升,抵消了税改效用,一定程度上还推高了购买房屋成本,影响房企去库存。

  如何影响楼市?

  ——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

  房地产税对楼市有何影响备受市场关注。多位专家向中新网记者指出,房地产税如果落地,将有助于楼市抑制投资、投机性需求,抑制房价上涨,但对成交、房价影响到底有多大,还要依照征税方式、征税主体范围、税率多少等因素综合评判。

  张大伟指出,“房地产税短期可能促使部分投资者抛售房源,但如果不解决投资长期依赖房产,热点城市有效供应少于需求,相关税收依然会转嫁给买房者支付。”

  张大伟预测,从试点城市看,房地产税从新增量入手且税率不算高,按照执行周期估计,开始执行的5年内对楼市整体影响不会大。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向中新网记者分析,房地产税对楼市更多是长远影响,土地、财税、金融三大楼市长效调控机制将完善。

  你要多交钱吗?

  ——区别征税概率大 一定范围或免征

  “房地产税开征,业主要多交钱吗?”这是准购房者和已购房人最关心的问题。

  多位专家指出,房地产税包含类目复杂,涉及房地产交易、持有等多个环节,目前怎么征、征多少等具体问题还在研究阶段,即便是两个试点城市也有很多环节需要完善。这些未知因素将会决定买房是否要比以前多交钱。

  以试点城市上海为例,按照当地现行税收政策,一个家庭人均拥有住房60平米(含)以上购买二套房时需要按超过部分总价的70%为税基缴税,成交单价在4.5万元以上税率为0.6%,4.5万元以下税率为0.4%。严跃进为记者算了一笔帐,一个拥有180平米住房的三口之家,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平米,现在想要新购一套100万元的住房,这100万元房产即需要缴税部分。假设每平米价格在4.5万元以上,需要缴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100万元(需缴税部分市场价)*70%*0.6%(税率),即税金为0.42万元。“鉴于房地产其他环节税收还未调整,这成了实实在在多出来的成本。”

  朱中一表示,从试点城市来看,保障房屋正常的居住属性是税收制度设定的出发点。据此推测,房地产税可能会设定一定的免征范围,对首套房与非首套房、普通住宅与高端别墅等区别征税。

帮助说明 | 法律声明 | 关于我们 | 收费标准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咨询
南浔房产网 南浔信义房产中介地址:湖州市南浔镇同心路374号 邮编:313009
传真号码:0572-3012656 手机号码:13957259242 政府网:679242
网站客服QQ:27230214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72-3874444
浙ICP备14021343号-1
回顶部